高等教育出版


 

 
 
卷期索引202212 (22:2期)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Taiwan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第一篇文章為〈探討學校層級的社經文化背景對學習成就之影響及其制度性成因〉,以PISA資料庫回應學校教育與階級再製相關經典的爭辯,並藉以思考臺灣教育系統的分流機制如何影響其中的不平等運作。文章以〈柯爾曼報告書〉為起點,區分家庭與學校的影響,並指出家庭背景仍是較重要的影響因素。基此,本文作者意圖進一步論述當今由學生家庭背景集合起來的學校條件儼然成為擴大社會不平等的機制,而此機制與臺灣分流制度聚合,值得注意的是,當分流體制將高社經地位學生篩選至不同條件的學校時,恐進一步擴大社會不平等。研究發現,比較分流前後的學校層次平均家庭背景的影響後,顯示分流制度不僅以家庭背景為界線,讓學校間的家庭背景分布顯示出均質化,甚至構成以家庭背景為基礎的學校分流效應,可謂分流制度引發了社會的不平等。此篇文章透過對經典議題的重新省思,促使吾人思考應該更加重視消除學校間的家庭背景作用並減緩社會不平等再製,才能整體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

談到學習成就,當中各種變項下的英語文能力落差,受到高度關注和評議。此期第二篇文章為〈補習有用嗎?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英語補習時間成長軌跡對英語學習成就的影響〉,運用長期追蹤資料,從學生國一開始連續追蹤五個學期的補習時間及其國三的學業成就,引用潛在成長模型來分析補習英文時間與學習成就的關係。顯示學生補習英語的時間與其學習成就之間存在非線性關係,並非補習時間愈長就愈有效果,研究結果得以打破人們對於補習的迷思。雖然國三階段補習時間減少,但學生的英語學習成效反而提升,換句話說,國一就開始補習反而沒有顯著效益。此研究某種程度上能從實證研究回應政策規劃,本文的發現或許可以稍緩當前高舉的雙語國家政策下,對於促進學生英語學習成就的實證路徑之參考。

第三篇文章則是〈108課綱實施後一所普通高中學生的課程觀〉,分析108課綱實施5年以來,高中學生在考招制度的壓力下,如何運用各種時間策略,並實作為其課程經驗和觀點。在理論關懷上,作者擴展Bernstein煉金術概念來區分教學模式,包括學校組織的結構對課綱課程內容造成的轉化,並討論學生在此課程轉化中的課程觀點和回應,以當前課程經驗作為連結未來期望的依據,並發展有益於升學的生存策略。此一高中學校現場所揭露的資訊和意義,揭示出課程政策的實施,不僅是學校和教師群體會發展因應策略;實踐上,學生亦試圖在政策運作與課程轉化過程,對不自由與自由的課程安排採取最有利參與,謀求能動性的展現。不可諱言地,為了在高度規範的學習環境下爭取更多空間與彈性來應付升學。整體上,此文章描繪108課綱後,學生在學校組織架構下的意識、決定與行動策略之回應,揭露國家課程政策下學生能動性的表現和限制,值得深入正視與反思。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202212 (22:2期)期所有篇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Taiwan Association for Sociology of Education
本刊採用CC創用4.0國際CC BY-NC-ND(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模式。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