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出版


 

 
 
卷期索引202306 (23:1期)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Taiwan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第一篇文章為鄧宗聖教授所撰寫的〈COVID-19疫情下的在家學習:母親作為代理教育者的視角〉,討論臺灣在新冠疫情期間雖然學校停課,但仍採取停課不停學的政策,使得教學現場從學校轉移至家庭空間。而主要照顧者母親在沒有經過正式培訓之下成為「代理教育者」,在線上學習的適應歷程非自願地成為協助學習的角色,承擔起原本歸屬於學校的班級經營與學習監督等任務,讓母親面對更大的教養焦慮。那麼,母親如何在「以孩子為中心」的母職中,轉化焦慮,進而重新思考學校學習的本質,以建構符合子女個別化需求的學習環境與親子互動關係,箇中因由,值得一窺究竟。

第二篇文章為鍾鴻銘教授所著〈從教育社會學視角探查Hilda Taba社會科課程發展理論〉,文章透過爬梳Taba的學術經驗歷程,在八年研究、群際教育及社會科改革方案的階段中,雖然並非特定專注於社會科課程研究的學者,但卻為社會科課程與教學提供重要的參考基礎。其在八年研究階段對於評鑑學生社會感受性的研究中,理解學生對不同族群或各社會議題的感受;群際教育則為多元文化教育立下基礎,以調和族群與宗教之間的衝突,並累積公民資質教育以作為社會科課程的核心內涵。此外,其參與社會科改革方案的經驗,呈現出Taba強調以概念作為組織課程的延伸事實,並採用歸納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以能將歸納的通則應用至新的情境,此一素養導向的教學論,具有實踐層次的啟發意義。

第三篇文章為陳玟樺、劉美慧兩位教授合著之〈芬蘭民族地景鄉村意象之潛在課程:以小學數學教科書為例〉,該文指出芬蘭作為少數保有民族地景的國家,透過教科書圖片展示鄉村意象,以強化師生的民族認同。揭露了教科書是知識傳遞的載體,也是創造共同文化認同和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媒介。其研究發現,鄉村地景固然是芬蘭民族地景的核心,但師生在論述民族地景對民族認同影響的過程中,也出現「後鄉村」的創新意涵,凸顯芬蘭基於歷史的民族認同,亦追求嶄新的論述依據。顯示實務上,數學教科書的使用,不僅是傳遞正式課程的途徑,也是召喚鄉村意識和民族認同的課程載體。

全文閱讀@ERICdata高等教育知識庫

202306 (23:1期)期所有篇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Taiwan Association for Sociology of Education
本刊採用CC創用4.0國際CC BY-NC-ND(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模式。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