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出版


 

 
 
卷期索引202003 (15:1期)
課程研究
課程研究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COVID-19 疫情肆虐下,不僅一般民眾食衣住行備受影響,更甚者,疫苗開發曠日費時、確診與死亡案例遽增,全球經濟發展受損,全球化浪潮推波助瀾,許多行業受創慘重。社會基層百姓得以溫飽、紓困措施及時到位,成為各國政府的首要考驗。學校教育在這樣的劇變衝擊下,絕對不可能置身事外。本期課程研究即針對此百年罕見的重大議題進行探討,邀請專家學者探討課程與教學可以如何從理論、實務層面,勇於回應COVID-19 所帶來的各種挑戰。
楊洲松從瘟疫演化歷史著手,指出瘟疫侵襲時,無論個人自我治理、城市治理、區域治理或國家治理,均備受考驗。以教育來說,確保教育活動如常進行,固然是教育主管機關面對疫情所應採取的必要措施;但同樣必須重視的是,教師如何深刻思考課程與教學的未來性與可能性。以教育哲學而言,危機下的課程與教學觀點,應涵蓋提升數位素養、培育科普素養,以及重視說真話與生命教育素養。作者認為,面對前所未見的疫情,恐慌無濟於事,嚴肅思考解決之道才是正途,而教育更當如此。
洪詠善從一則來自比利時教師的訊息,揭開「停課不停學」的序幕。她認為在疫情影響下,人際相互關懷扶持的心理連結,更為重要。以教育4.0的概念來說,新加坡的SLS 線上學習平臺,企圖培養未來人才所需要的自主學習習慣與能力,此時教師角色將從主要教學者轉變為學習設計、支持與回饋者,家長角色則從監督者轉變為陪伴與共學者。作者提醒,「自主學習」並非自由放任,而是引導學習者回歸自身,同時看見學習者主體、客觀真實世界以及主客觀之間所開展的學習關係與意義。
蔡瑞君同意線上課程模式可以解決教學停擺的燃眉之急,然而,突發疫情造成「不得不」加速推動數位化運動,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有待探討。她透過文獻爬梳,指出相關的軟硬體設備有待普及、線上課程無法適用所有科目與對象、線上與傳統實體二種課程教學模式的轉化有其難度;吾人可以預見疫後世界中,優勢者將持續擁有更多優勢,而且社會公義與私利之間,不容易取得平衡。作者認為,開啟遠距線上學習模式,絕不等同於必然發生真正的自主學習。教師的責任絕不僅止於提升學生課堂知識學習成效,更需引導其成為數位時代中具有批判思考能力、擔負社會責任的數位公民。
不同於前面三篇文章,葉明政以一位基層教師的立場,提出對於線上補課演練、後疫情時代調整課程內容的反思。受到臺灣社會超前部署氛圍的影響,他首先關注的是師生科技設備的近用落差現象;處理COVID-19 問題時,補課與否並非首要考量,而應該是營造一個讓學生相互聯繫、師生共同給予情感援助的線上空間。作者擔心線上補課是否僅停留於追求形式,而不在乎是否發生真正的學習。教育本質的思考應該是:師生能夠透過線上學習找到哪些另類學習的可能性,而非工具性地使用新興科技。

202003 (15:1期)期所有篇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 © 2014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
課程研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