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德國資優教育的發展 德國人一般談起「資優教育」,態度總是不太自然。1933~1945年希特勒所統治第三帝國的反猶主義和人種歧視,影響到二次大戰後的資優教育的推廣。教育體系上特意避免篩選菁英且一味講求融合的觀念,幾十年後終於造成種種負面的後果。教育專家和學者就此議題紛紛開始提出研究,到底「資優」定義為何?資優就是天才嗎?「資優教育」和「種族主義」之間是否一定得要劃上等號呢?一味地講求教育機會均等,是否讓資優生得不到該有的協助呢?本文截取近年來報章媒體針對資優教育批判的文章,綜合德國研究資優教育的幾個主要機構,例如:「德國教育研究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MBF)、德國資優孩童協會(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das hochbegabte Kind e.V., DGhK)和「資優協助聯盟」(Verein Hochbegabtenförderung, HBF)所闡揚的資優教育政策,來探討德國教育界近年來對資優教育的態度和動向。
德國中學畢業生何去何從 德國中學畢業生可以有什麼選擇?基本而言,德國中學畢業生可以直接上大學、工作實習、專業進修、讀語言課程、當兵、服替代役、打工、出國……等多種選擇,然而,做什麼對自己最好呢?面臨抉擇的學生為此傷透腦筋,而且不只是中學畢業生自己,身為孩子們最佳顧問的家長們也跟著到處找尋諮詢的機會,因此,一些德國企業界為了延攬優秀人才所舉辦的說明會,也會邀請父母親同行。有鑑於此,德國《星辰》(Stern)周刊做了一系列的報導,從2009 年4 月16 日發行的第18 期封面標題「德國中學畢業生何去何從?」(Schule aus, was nun?)到第23期,連續六週討論德國中學畢業生出路的諸多可能性。本文參考此周刊的報導,敘述德國各類面臨畢業的中學在校生和畢業過來人的心路歷程和真實經歷,從個人訪談中了解他們原本的人生規劃,並和親自在職場後得到的現實經驗、心理歷程予以相互對照,並修正誤差觀念,同時也節錄就業輔導和職場研究專家們,針對現象觀察統計數字所提出的建議和建言。
談德國大學生校園內的競爭 德國《校園時代》(die Zeit Campus)雜誌,在2009 年4、5 月雙月刊封面題目標題為「多少競爭算是健康?」(Wie viel Konkurrenz ist gesund?),探討現今德國大學生面對未來在大學校園內就開始相互競爭的問題。德國大學在學生之間的競爭既是個公開的秘密,也是個當事人禁忌的話題,當今大學生凡事耍帥、耍酷,誰願意承認自己怕被別人比下去,甚至暗槓在心裡?誰願意打小報告,說出一些不道德、影響別人成績的「奧步」?在持續加溫的校園競爭環境下,大學生的壓力很大,但是壓力到底從何而來?他們又是如何面對這股較勁的狂熱?在專家眼中,多少的競爭壓力算是「健康」?大學校園內還能交到人生摯友嗎?
德國大學畢業程度的社會人價值多少? 與宗教、政治題目相同,德國人的薪水所得是個超級敏感的話題,通常不只朋友之間不會互相詢問,更不會在公開場合公然談論。然而隨著近來德國愈來愈發出警訊的經濟危機,銀行企業紛紛倒閉,引發失業率提高,讓德國人意識到個人的荷包緊縮。德國《校園時代雜誌》(Die Zeit Campus)2009 年1、2 月雙月刊就切入這個社會禁忌話題,雜誌封面標題「我價值多少?」(Was bin ich wert?)內容就針對德國社會大學畢業程度以上的知識份子進行訪查,揭發大學因就讀不同科系產生畢業起薪的鴻溝,文章公開了受訪者年薪的秘密,並報導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
談談德國中小學的家庭作業問題 下午一、兩點,德國的中小學通常就放學了,但是對學生而言,課業壓力並沒有結束,因為下午、晚上、週末還有家庭作業!德國雙月刊雜誌《學校焦點》(Focus Schule)2008 年11、12 月份的封面話題──「做功課不生氣」(Hausaufgaben ohne Ärger),其主要內容就是針對這個令許多家長和學生天天引發家庭紛爭的家庭作業問題進行探討,其中,教師和教育學者專家紛紛針對具體的問題提出建言,並透露有效的對策。
德國中小學的新典範 德國中小學生學習成效不彰,長久以來就為德國國內學者所詬病,加上從2000年開始參加的比薩國際評比,雖有進步,但總是無法突破,《德國南方報》(Süddeutsche Zeitung)2008 年10 月出版的雜誌《知識》(Wissen)封面新聞就探討德國中小學生在上學的過程中,漸漸喪失學習興趣的沉重事實!德國教育界一致譴責德國中學分流的三中學制,以及長久以來學校課程目標和企業經濟唱和的弊病,教育界紛紛尋求之「德國中小學新典範」(die Neue Schule),也成為該雜誌的封面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