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卷期索引201309 (59:3期)
教育研究集刊
教育研究集刊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前兩篇屬於道德教育範疇,皆採取文獻分析方式進行研究;後兩篇則分別關注高等教育服務品質及中學體育課程設計,二文皆採實徵研究取向,唯第三篇以問卷調查方式為主,第四篇則為準實驗研究設計。以下稍作介紹:

第一篇論文是由王俊斌所撰之〈善的至高性與脆弱性:Murdoch與Nussbaum的立場及其德育蘊義〉,此文分別從Murdoch與Nussbaum的觀點探討「善」的定義及其對道德教學的啟示。作者認為,雖然Murdoch與Nussbaum二人看似立場對立,例如前者的思想論述強調善的「至高性」;而後者則強調善的「脆弱性」,認為道德會因「運氣」因素而被影響,但實則二人觀點應視為互補共存關係。尤其作者以文獻分析方式回溯二人的思想脈絡,認為Murdoch思想乃承續柏拉圖主義,因此她更關注於分析「善」的客觀內涵;而Nussbaum則為新亞里斯多德主義者,關注於個人德行與幸福生活的主觀層次,因此二者實則並不衝突。此外,二人亦皆肯定文學的重要性,尤其Murdoch主張應美學化倫理,強調以文學來觸動人類的想像力,並以美學觀照來同理他人處境進而逐漸體悟善的至高性;而Nussbaum認為「善」雖具有脆弱性,但可透過文學閱讀以強化「敘事想像」能力,進而體現具有同情心之公民素養。因此在文末作者建議,應可整全二人的倫理觀點以作為處理當代倫理問題的基礎。

第二篇論文為陳伊琳所撰之〈可要求個人為品格負責嗎?道德運氣對於個體品格責任的挑戰〉,傳統上道德品格被視為是個體有意識選擇的結果,然而作者認為從「道德運氣」的角度來看,個體所處的外在環境、道德教養、個人稟賦等皆對道德品格的型塑具有實質影響力,這些並非個人所能完全自主控制範圍之內。因此本文挑戰「品格建構之個體責任」的看法,但也進一步以文獻分析方式回顧道德哲學思想脈絡,認為道德品格雖無法由主體獨立完成,但也並非絲毫不受任何條件所限,因此更完整的說,它應是一種協同合作的事業。作者最後回到亞里斯多德有關「自主性」與「責任」的發展性觀點,認為人隨著發展,理性思維更加成熟,也將更能擔負品格建構的責任。此文對於教育工作者在道德教育推展上所扮演的角色應頗具啟發性。

第三篇則為湯堯與蘇建洲共同撰寫之〈臺灣家長對高等教育服務品質歸類與評價之研究〉,此文主要在評估臺灣家長對於高等教育服務品質的意見,以提供大學行政決策之參考依據。作者先根據文獻整理出「課程教學」、「學習支援」與「職涯輔導」三個品質構面及其題項,再以焦點團體及驗證性因素分析檢驗量表的信效度,最後則透過問卷調查方式蒐集857位家長意見,並使用Kano二維品質及其改良模式(結合重要性—滿意度模式)以進行資料分析。針對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未來大學應更積極正視家長在各品質構面之重要性與滿意度的看法,以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品質。本文以「學生學習權益」角度看待高等教育的定位,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尤其有些向度是家長非常看重的,但是學校的服務品質卻未必符合家長的預期,確實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

最後一篇是由吳品錞、楊雅婷與楊宜青合撰之〈足量運動及運動時間點對高中生體適能、創造思考能力與數學學科成就之影響〉,本研究以「足量運動」與「運動時間點」為自變項,高中生之「體適能」、「創造思考能力」與「數學學科成就」為依變項,採前後測準實驗設計方式進行實驗操弄。結果顯示,強調「足量運動」的教學型態(實驗組一、實驗組二),對於體適能的肌耐力、瞬發力及心肺耐力分向度皆高於對照組;而強調「足量運動且數學課前運動」的教學型態(實驗組二)在創造思考總分上優於「足量運動非數學課前運動」(實驗組一)或對照組,而兩實驗組在流暢力、標題力、精密力及開放力分向度亦皆優於對照組。最後就數學學科成就而言,亦呈現類似的實驗效果,唯在高認知層次的向度上尚無顯著差異。本研究對於學校未來在設計體能方面課程與活動具有重要啟示,尤其中學階段升學競爭激烈,致使某些學校忽略體育教學的重要,然而,本研究結果提醒我們,規律運動習慣反而對學習具有正面意義,此值得教育工作者關注。

201309 (59:3期)期所有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集刊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10610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 No.162, Sec. 1, Heping E.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 Taiwan (R.O.C.)
edber@deps.ntnu.edu.tw +886-2-7749-3892 Copyright 2012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研究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