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研究集刊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
本期共收錄五篇文稿,其中教育哲學類兩篇、高等教育的教育法學一篇、教育社會學一篇,以及關於教育學門研究趨勢的報告一篇。
第一篇陳伊琳撰寫的〈Aristotle幸福論觀點下的致福之道與幸福的脆弱性:幸福、運氣與品德教育〉一文,從Aristotle幸福論的觀點切入,分析影響幸福的兩股力量—修德行德與運氣因子。「修德」與「行德」雖為「致福」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在追求幸福的路途上,除了個體自身的努力外,各種運氣因子的作用,也顯現出致福的脆弱性。當代品德教育可協助受教者透過德行陶養往致福之道邁進,但是教育也宜對不可預期的運氣因子思量可著力與應對之道。德行涵養是整體社會的教育工程,學校教育是其中一環,有其不足與限制性,需要學校、家庭以及社會所有成員一起努力。
第二篇文章是張淑媚撰寫的〈評析德國教育學者P. Petersen(1884-1952)耶納計畫學校的理論與實踐〉,以詮釋學方式對Petersen所建立的實驗改革型學校—耶納計畫學校的理論與實踐進行釐清、批判,並且嘗試將其教育原則與施為應用於臺灣偏鄉小校所面臨的困境處遇。當然,借鏡德國教育理念與實踐於臺灣偏鄉小校的教育改進,用意甚佳,實驗改革精神的切入也頗為可取,提供了另類的可能。但是,臺、德文化脈絡不同、時間有異,更有分殊的在地特性,是以,在借用過程中,尤其需要調整、轉化,在長期的實驗基礎上,才有望走出臺灣偏鄉小校自己的教育之路。
第三篇文章是謝紫菱撰寫的〈大學生網路言論的界線:以美國校園言論自由案例分析為例〉,本文透過法釋義學與文件分析法對美國法院在學校網路言論自由的相關判例進行分析,並對應臺灣現有言論自由相關的法律條文與判例,提出對大學生網路言論自由與相關規範的建議,以取得大學自治權與學生言論權的平衡兼顧。由於大學生網路言論、網路言論自由與規範、網路的跨界性,以及相關的判例等都屬新興的議題,本文對相關理念的梳理與案例的分析,在網路科技盛行的時代,適足以對高等教育在此議題實際應用的界線拿捏,提供寶貴的參考意見。
第四篇文章是黃毅志的〈教育、接觸和動員的社會資本與地位取得〉,此文比較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於地位取得的效果。相較過去關於此一經典命題的文章,本文的分析則更全面且細緻,不但將社會資本區分為接觸和動員的社會資本,也考量到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職業類別及所屬或為公、私部門之間的複雜關係,透過路徑分析,同時檢視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對於地位取得的直接與間接影響,呈現出這兩類資本對於地位取得的機制,尤其難得。然而,必須特別說明的是,這篇文章在審查過程中,編委會驟然得知黃毅志先生離世的消息,震驚萬分。在感嘆世事無常之際,編委會幾經討論並多方聯繫,希望這份幾近完成的作品,不致因此巨變而無緣問世。是以,在劉正先生引介下,邀請黃先生的學生林慧敏擔任第二作者,接續文章的修改,使得此文終能順利刊登,跟讀者見面。這不只是一種誌念,更具有薪火相傳、學術相續的意義。
在幸福、跨國、自由、悲傷與傳承之後,本期還特別安排一篇「議題與趨勢」的文稿。這是甄曉蘭與余穎麒分析國科會/科技部94∼103學年度專題計畫,對教育學門研究趨勢提出的檢視與省思。透過計量編碼方法,分析近10年來科技部補助教育學門各子學門專題研究計畫數量的消長、採用的研究方法、探究的教育階段、關注的研究焦點,以及探討的教育議題等,藉以呈現教育研究的特性、趨勢與發展,並得以檢討教育研究有待加強、改進之處,以便研議學門研究的方向與重點,並進一步擴大研究效益,發揮教育研究對教育政策與教育改革的實質影響。更重要的是,在兼顧研究者個人研究興趣以及臺灣教育研究長遠發展的考量之際,我們也殷切期盼有更多前瞻、紮實、長期、系統的深究計畫,得以建構本土的理論,發出在地教育的真實聲音。
|
||
201606 (62:2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