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研究集刊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
本期共收錄四篇學術論文,分別是〈G. Harman 與J. Doris 社會心理學情境論與德行倫理學的品格辯論及其對品格教育的啟示〉、〈探析專業學習社群的展化學習經驗與課程創新行動―活動理論取徑〉、〈三位六年級教師數學課程實施之比較〉及〈愛的教育,鐵的紀律?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相關〉。茲扼述這四篇論文之內容大要如下: 首先是〈G. Harman 與J. Doris 社會心理學情境論與德行倫理學的品格辯論及其對品格教育的啟示〉,係由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陳伊琳博士後研究員所撰寫之論文。該論文指出,近來備受討論的品格辯論與品格教育密切相關,因為受到社會心理學情境論的實驗結果所啟發的一派哲學家試圖挑戰Aristotle 的品格觀。儘管情境論的挑戰並未成功,但該論文強調品格教育至少有如下五點啟示:一、品格教育需關照(道德)品格的完整內涵―外顯行為與內在道德心理;二、基本歸因偏誤彰顯品格特質歸因與評量的難度與複雜性;三、完整的品格特質的罕見性促使我們反省品格特質歸因與評量的適當用詞;四、情境因素微妙的行為影響力有助於解釋道德現象及改善道德行動;五、情境管理與品格建構應被視為促成道德行為的夥伴。 其次是〈探析專業學習社群的展化學習經驗與課程創新行動―活動理論取徑〉,係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陳佩英助理教授,以及國立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曾正宜副教授所合撰。該論文應用活動理論和展化學習,揭示高瞻目標引發教師社群之專業成長、社群和課程與教學創新行動之間的辯證關係。採個案研究法,主要透過訪談、焦點團體討論、文件分析等蒐集資料,研究結果發現,計畫活動系統因高瞻目標而形成,主體為學校研究團隊,工具則為集體活動之重要中介,包括會議、教案與關鍵性問題等,為團隊建立共識和完成任務的重要憑藉。工具的發展涉及活動系統中的衝突與矛盾,矛盾成為集體目標發展的動力,透過社群專業增能、研討、教案設計與修正,以及反思等,團隊的展化學習歷程得以開展。 第三篇是〈三位六年級教師數學課程實施之比較〉,係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徐偉民助理教授所撰寫。該論文以三位不同背景的國小六年級教師為對象,探討個案教師教室內數學課程實施的情形,並採用個案研究法,透過教學觀察、訪談和文件來蒐集資料,從教師使用數學任務的來源、類型和實施方式三個面向來瞭解教師數學課程實施的情形。研究結果指出,三位個案教師在數學課程實施時,主要考量的因素分別是個人數學教學的信念、學校評量的政策和教學進度,以及學生的學習特性,且因而呈現出不同數學課程實施的樣貌。 最後一篇是〈愛的教育,鐵的紀律?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相關〉,係由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陳婉琪助理教授及徐崇倫先生所合撰。該論文關注之核心問題為:父母親教養如何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且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國中生樣本進行分析,該論文再次印證既有之結論―父母之關愛支持對子女心理健康將會帶來正面影響,而嚴厲教養則會帶來負面影響。該論文根據研究結果亦同時指出,同性別家長對子女可能具有某種程度的重要性。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父母監督管教有助於子女心理健康,但影響幅度仍遠小於父母提供的關愛與支持。
|
||
201106 (57:2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