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研究集刊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
本期收錄四篇學術論文。各篇使用不一樣的研究方法,有歷史檔案文件分析,有實證研究觀察訪談,有異文化田野調查,也有教學行動研究。多樣的研究方法,處理的議題也很不同,可滿足不同領域讀者的研究興趣。 第一篇「以教育實現人格自由:教育學者瞿世英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的意義(1917-1949)」是教育史的作品。尋找一位在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學者瞿世英到西方求學,徵引歐陸與哈佛觀念論學者著作,與儒家相互論較,並定位儒家為「人格觀念論」。回到中國之後,又參與鄉村教育運動。也許這是瞿世英自由人教育理念的體現!作者從當時的時空,藉由詳細的檔案文件整理與分析,重新定義這樣一位學者的歷史意義與定位。 第二篇「促進性別容納或再製男性主導?從女性觀點解析專案導向式學習在工程教育中的應用」,與前篇文章有很不同的走向,關心當代正熱門的專案導向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思索其在工程教育中對於女性學生除在學科學習上的影響外,其在小組互動上,對學生在性別認同上的影響又是如何。本研究藉由解析女性在專案歷程中的觀點與學習經驗,探討PBL是否呼應性別容納精神,或實則再製男性主導文化。研究發現,女性學習者對PBL課程設計理念抱持正向態度,但充滿性別刻板期望的社會文化結構仍透過小組性別互動權力關係,鞏固並再製工程教育男性主導文化,阻礙性別容納。本文直指PBL教學,在做科學之餘,也同時做性別,PBL教學不只關乎科學知識學習,也在小組互動中建構學科與性別認同。 第三篇「美國華盛頓州國小階段跨國移民學生之學習安置和語言支援制度」介紹美國華盛頓州國小階段跨國移民學生之學習安置和語言支援制度,作者同時進行九個月的田野探究,以西雅圖學區一所具移民族群多樣性之K-5公立小學為個案學校,藉由參與觀察、深入訪談和文件分析等方法來蒐集資料。研究者認為:一、華盛頓州跨國移民學生之學習安置和語言支援制度趨於雙文化教育取向與針對特殊及異文化者取向。二、移民學生學習輔導注重全人需求的整體性安置。三、強調友善的語言無障礙環境可促進移民家庭參與教育活動。四、學校績效責任制產生對教育公平性實踐的質疑。本文最後根據臺灣特殊脈絡提出未來擬定跨國轉銜學生學習安置制度之參考建議。 第四篇「運用芝加哥藝術教育夥伴模式進行音樂融入兒童英語學習之課程設計與實施:以增進新住民兒童之學習為焦點」,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法將音樂融入雲林縣G國小六年級假日補救班之英語科教學,針對三名新住民學童及三名一般學童進行八週的行動教學研究,透過課程計畫、行動、觀察及反思的過程,完成芝加哥藝術教育夥伴模式進行音樂融入兒童英語學習的課程設計。從行動研究過程,研究發現將藝術融入課程,有助於刺激新住民學童的學習能力,而音樂融入英語學習的教學實踐具有提升學童學習語言能力的良好成效。
|
||
201806 (64:2期)期所有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