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卷期索引201812 (64:4期)
教育研究集刊
教育研究集刊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在兩篇「研究論文」中,首先,教育政策一文,作者借用「回溯式政策分析」的理論架構,主要借重官方文獻與文件,依序分析九年國教與十二年國教的形成背景、法律依據、政策規劃與執行(包括定位、目標、入學方式、課程及教學、經費及學費、師資),最後則是實施成效評估。該文值得注意的幾點有:一、形成背景中指出,九年國教的影響因素除了學界所熟知的「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經濟因素外,也含括「以阿六日戰爭教育啟示」的軍事因素及「延長教育振興中華文化」的政治文化因素,此兩點是過去學界所較少提及的。另從與十二年國教實施做對比,點出入學考試制度是影響新制實施的關鍵,並以親身參與決策及推動的經驗,提出中肯的改進建議。二、政策規劃與執行中指出,推動兩大政策所涉及的經費財源問題,是影響政策決策的關鍵因素,文中說明了當時蔣總統如何政策指示克服困難。三、政策實施評估中指出,入學制度是九年國教與十二年國教的核心,但是傳統價值觀、升學主義與壓力及入學考試制度的改革,卻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也是壓力與爭執的所在,進而左右了實施的成敗。

其次,學校建築與規劃一文言,作者透過官方的法規與文件,根據國中學校建築的政策、法規、案例和成效,將50年的發展分為安全和標準化時期(1960∼1970年代)、創意和新建築時期(1980∼1990年代)、優質和複合化時期(2000∼2010年代)等三時期六階段,這是學界首先倡議的。文中揭示各時期的建築原則或特色,並附以自拍相片做為佐證(如1960年代波浪式屋頂);1980年代臺北市等新設國中建築在造型色彩、庭園景觀、休憩空間、教育情境與社區融合上,已呈現出創意。宜蘭縣自1989年起,新設(修)學校呈現出無圍牆設計、造形幽雅、設計精緻、開放空間、鄉土意境、低造價等特色。

1990年代因為強調人權維護,注重學校無障礙環境的建置,同時也開始重視學校的人文教育環境、本土教育環境、學校文化環境的建構。2001年以後,受到九二一大地震影響,多校損毀後進行重建與修復,校園建築強化耐震設計。再者,也受到全球永續發展理念的影響,學校引進綠建築設計的作法。另,受少女子化影響,閒置空間需進行活化再利用,以及性別主流化與資訊化等,也都影響校園設計。2011年以後,受到數位化、工業4.0影響,臺北市率先開始打造數位學習環境、建構智慧校園。而校園委外經營、複合用途及資源共享,亦皆成為校園建築營運的新課題。該文不僅揭示50年來國中學校建築風格數度改變與其特色,也點出校園建築實受美、英、日發展與國內學校建築研究影響,以及國內經濟條件變化的約制,更進一步揭示校園規劃理念的改變,主要自1990年代開始倡議開放教育,空間開放成為重要元素之一,由國小延伸到國中,加以特殊教育無障礙、校園安全事件、友善校園等理念都因人權理念漸受重視的影響,而從單純的學校建築設計轉向整個校園的空間規劃。

在「議題與趨勢」部分,學生輔導一文,作者首先以時間為經,綜覽國中學校輔導工作的歷史發展與變革;再以主題為軸,舉出過去輔導工作的重要內涵與特色進行分析;第三,則以影響輔導工作推動的關鍵因素之一:輔導教師,分析其角色地位及培育與任用;之後,在過去基礎上,前瞻學校輔導工作的發展趨勢與挑戰。該文作者首先嘗試將過去50年的發展分為三階段,並揭示其中變化與特徵,其要點如後:一、1950∼1970年代,從早期輔導概念萌芽、試驗,進到輔導活動課程之設置與持續。由此可知,就輔導課程地位言,從原本單獨設置「指導活動」一科,之後改為「輔導活動」科。2000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新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輔導活動」與童軍及家政兩科分別或協同進行教學。二、1980∼1990年代,學校工作內涵與重點已從輔導活動課程持續實施,進到學生心理成長議題挑戰之因應及轉型。由於此時期臺灣社會快速變遷,青少年犯罪問題日增,中輟、藥物濫用、性騷擾與侵害、霸凌、毒品防制等問題,深深影響校園,因此政府先後推動璞玉、朝陽、春暉等專案,以及認輔制度、攜手、家庭輔導、生涯輔導、網路輔導等計畫,使學校輔導工作量備增且難度日高。三、2000年後迄今,從輔導工作的法制化,進到輔導諮商的專業化。原本輔導工作的法源,是分別規定在《國民教育法》等相關法規中。配合十二年國教的實施,2014年《學生輔導法》公布施行,提供完整的法源基礎;另外,也開始精進輔導教師與人員的輔導諮商專業知能。該文指出,在50年中,國中輔導工作內涵呈現五項特色:一、扣合社會脈動;二、開始重視文化敏感;三、強調彈性多元;四、以法律規範工作內涵;五、友善共好與適性揚才。其中,值得注意的重要改變有:一、長期以來,政府政策及學校輔導工作的心力,多用於學生負向行為的輔導,但2012年以後轉向積極正向成長活動的推動。二、國、高中生涯輔導開始受到重視與落實。從九年國教實施之初,由於國中生畢業將面臨分流,無論升高中、高職、五專或就業,都要適度輔導。但是在強大升學壓力下,職業輔導工作一直無法落實。2014年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國中生涯輔導工作開始受到重視,而在少子化壓力下,高中職端也樂意與國中配合,於是出現與以往不同的狀況。學生選擇生涯進路,無論是升學或就業,都開始重視適性發展。有鑑於長期以來國中學校輔導工作的成敗,輔導人員的良窳是關鍵因素,因此該文進一步檢討輔導教師的專業定位、職前培育、考試與任用、繼續教育與督導等課題。最後,揭示未來發展兩項趨勢是:生態系統觀的導入與專業跨領域的合作;至於將面對的兩項主要挑戰,則是輔導教師需具備多元文化觀點與多種能力,以及學校督導制度的建立。

總之,經由以上九年國民教育、學校建築與規劃及學生輔導三個面向的討論,吾人確實可以發現1968年實施九年國教後,歷經50年的歲月,與之前的初中、初職階段相比,國中校園無論在宏觀與微觀面向上,都與實施前有重大變化。但是當初的決策是否正確?此種變化的結果,究竟是利或弊、是好或壞、是得或失?或許因為評斷觀點、角度、立場與檢討時間點的種種差異,以致言人人殊、評價不一,但都無法否認前述諸項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

除專刊議題相關的三篇論文外,本期也刊載一篇「研究紀要與學術評論」—「知之為不知,不知為知之,學習也:論不知本位教與學」,有別於專刊的歷史考察文章性質,該文比較知識本位與不知本位教學模式的差異,強調未來更多研究應該探討如何不知的知識論引入教學。

201812 (64:4期)期所有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集刊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10610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 No.162, Sec. 1, Heping E.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 Taiwan (R.O.C.)
edber@deps.ntnu.edu.tw +886-2-7749-3892 Copyright 2012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研究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