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尊重著作權及符合「合理使用」原則,若有PPT或各章授權使用需求,請與本公司洽詢(02-23885899#104)
公民教育
Civic Education
|
|
- 主編:高教出版
- 書號:54JHB00401
- 定價:280元
- 出版社:高教出版
- 出版日:2015/11
- ISBN:9789862661284
|
|
- 主編:高教出版
- 書號:54JHB00401
- 定價:280元
- 出版社:高教出版
- 出版日:2015/11
- ISBN:9789862661284
本書介紹
- 從H. Arendt與M. Nussbaum的觀點論培育公民的重要性
本文論述培育公民的重要性,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由歷史與制度說明公民的意義與價值。其次,理解公民意義的前提,就是需要民主的實踐。我們引用著名法國哲學家de Tocqueville之名著《美國的民主》說明美國的民主制度與實踐;同時,我們也引用羅斯福夫人所展現的道德勇氣,說明公民應有的責任。最後,針對公民培育的理念,我們檢視Nussbaum與Arendt兩人的教育思想。Nussbaum認為,培育公民的關鍵正在於是否能夠透過教育的手段,訓練大學生從通識教育學習與理解多元價值。Arendt則認為,教育的本質來自於教導學生學習傳統價值。結合這兩人之觀點,我們認為,理解多元價值對於社會進步所提供的可能性,必須以傳統價值為基礎。反之,若是沒有強調多元價值的教育,傳統教育勢必因為缺乏不同思維挑戰的結果,逐漸走向威權與教條化的宿命。
- 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與公民參與之關係究
我國教育部為了推廣大專院校參與社會服務學習,提升良好的公民素養及實踐公民責任,鼓勵各校將服務學習融入課程之中,但目前各大學推動服務學習課程過程中,仍有許多困難要克服。其中,如何規劃服務學習課程與方案,才能有效連結服務與學習,增進互惠的功能,進而提升學生公民參與的能力,應是重要的課題。本文主要由服務學習與社會正義之關係,以及有品質的服務學習促進公民參與,說明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與公民參與之關係。理想的服務學習課程或方案需要具備協同合作、互惠、多元、以學習為基礎與社會正義等五項特質,高等教育服務學習對於學生公民參與的影響,需要考量服務學習方案或課程規劃與實施的方式。我們期許未來有更多的學校與教育人員投入,安排有意義的社區服務,促使學生從服務中獲得自信,展現多元智能,應用所學為社區解決問題,同時透過反思帶領,了解社會議題,並發展公民責任感,學生、學校與社區彼此互惠增能。
- 臺灣大學院校公民教育初探
目前臺灣大學院校,多數是利用通識教育課程的名義來開設公民教育,但未見普及,僅臺大、師大、清華、中山、東海等校設有類似科目,期以此類課程帶動通識教育的改革,並透過公民教育來傳遞民主價值,培養公民素養,凝聚公民意識,進而建構公民社會。 大學院校為高級知識份子的養成處所,大學生應有其公民角色認定:「現代社會之中堅、政治社會之成員、公民社會之核心和民主深化之尖兵」,尤其是面對全球化時代,全球公民社會逐漸成型,「國家公民」亦慢慢轉化為「世界公民」,因此,公民養成教育亦應與時俱進,以世界眼光來規劃具有全球視野的公民課程。吾人期待大學院校的公民教育,在正式課程中,設計公民知識、公民責任、公民德性、公民參與的議題,且與社團活動和服務學習結合。公民素養不應侷限於公民知識的學習,亦應擴及公民行動的實踐。
- 公民素養融入音樂通識課程之理念與實務─以「世界音樂與多元文化課程」為例
為強化現代公民核心能力,培育具備創新、跨領域能力的學生,使其在面對複雜多變的世界時,依然保有自我的判斷能力與人生價值。為達成此一目標,發展具備統整性及融貫性之相關課程及活動,更是最佳的途徑。本文詳述如何以「世界音樂與多元文化」通識課程為例,嘗試將公民核心素養與能力轉化成實際可行的能力指標,成為教師在課程規劃與檢視學習成效時的可靠依據。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之外,應更強化學習歷程中的互動關係,鼓勵思考並主動解決問題,以培育理論與實務兼具,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未來人才。
- 建構與釋義:大學生公民素養內涵探析
現代公民素養與公民教育,是近年來社會期望與教育政策關注的焦點。所謂「公民素養」,即是指以公民個人為主體,強調人與己我、人與人際、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人與世界,以及人與生態等互動關係處置所需的能力。其中,「素養」包含「能力」之解釋,因此,廣義而言,「能力」亦與「素養」相等。而此一以公民己我為同心圓中心的建構關係,主要是透過行動公民追求「真」、「善」、「美」核心價值所涉知識(認知)、德行(情意)及參與(技能)等三大內涵構面,由內而外、由近而遠,並逐層賦予各項能力指標,藉以做為落實公民核心能力養成的論述基礎,構成現代公民素養理想型模的理論依據。 目前國內各大學校院對於強化培育學生公民核心能力的共同作法,大多根據學校校訓確立其人才養成特色、教育目標,從而釐定有關能力指標及內涵細目,並融合通識及專業知能的相關課程加以規劃、設計與實施。 有鑑於此,本研究論述的要旨有三:其一,建構公民素養理想型模的概念架構並釋義;其二,闡發此一理想型模的內涵構面及基本特質;其三,透過公民教育理念的鋪陳,勾勒出大學生所需公民核心能力的梗概,俾利發展多元而完善的現代化公民素養。
- 由《惡魔教室》(The Wave)反思公民教育推動之啟示
全球化時代,人們彼此相互一體,和環境息息相關,批判意識與自覺之素養與行動對公民而言相當重要。隨著社會趨勢的轉變,學生主體權愈來愈受到重視。在強調民主的學習環境裡,「友善校園」為大家所重視。本研究藉文獻分析省思《惡魔教室》(TheWave)影片傳達之理念,反思公民教育推動之啟示。該影片改編自美國「加州」某高中的真實故事,教師在教室執行實驗課程,教導學生專制獨裁之意義,但因實驗過程失控,出現問題。影片主要傳達納粹思想、法西斯的魅力及其對人之影響,並可連結公民教育。研究者結合Freire、Fromm及Marcuse反思相關問題。首先,介紹《惡魔教室》及其傳達之理念;其次,論述臺灣公民教育推動之現況與挑戰;復次,由《惡魔教室》論公民教育之意蘊;最後,提出相關結語,希冀對公民教育與未來研究有所助益,期能建構「友善校園」的文化及「民主」之氛圍。
- 作者:(按章節順序排列)
苑舉正、劉若蘭、鄧毓浩、林世凌、莊富源、李珮瑜
|
本書目錄
- 從H. Arendt與M. Nussbaum的觀點論培育公民的重要性/苑舉正
- 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與公民參與之關係究/劉若蘭
- 臺灣大學院校公民教育初探/鄧毓浩
- 公民素養融入音樂通識課程之理念與實務─以「世界音樂與多元文化課程」為例/林世凌
- 建構與釋義:大學生公民素養內涵探析/莊富源
- 由《惡魔教室》(The Wave)反思公民教育推動之啟示/李珮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