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尊重著作權及符合「合理使用」原則,若有PPT或各章授權使用需求,請與本公司洽詢(02-23885899#104)
諮商與輔導
Counseling and Guidance
|
|
- 主編:高教出版
- 書號:54JXB00101
- 定價:120元
- 出版社:高教出版
- 出版日:2014/12
- 版次:1版
- ISBN:9789862661055
|
|
- 主編:高教出版
- 書號:54JXB00101
- 定價:120元
- 出版社:高教出版
- 出版日:2014/12
- 版次:1版
- ISBN:9789862661055
本書介紹
- 「受威脅的自負特質」理論
「受威脅的自負理論」(the threatened egotism model)為Baumeister、Smart 與Boden(1996)提出。不同於一般「低自尊者與攻擊反應呈正相關」的傳統看法,Baumeister、Smart 與Boden 的「受威脅的自負理論」強調個人高自尊(highself-esteem)與合併受威脅的自負特質(threatened egotism)是引起攻擊,以及其他諸如自殺、暴力、酒精濫用、報復、無助感等自我挫敗行為(self-defeating behavior)的重要因素。Baumeister、Smart與Boden 陸續的研究(Baumeister, Bushman, & Campbell, 2000; Bushman &Baumeister, 1998; Baumeister, Smart, &Boden, 1996)指出,當個人的自負(egotism)再加上接收到外界負面或質疑的評價時,個人主觀地感受到威脅,便有可能會對給予個人負面評價的評價者採取反擊行為。
- 後設學習
後設學習(metalearning)一詞最早由Biggs(1987)提出,意指一種在學習情境中知覺(aware)和掌控(control)的狀態。Jackson(2004)透過學術研討會議和與會學者的激盪,衍申Biggs的「後設學習」概念,並就如何掌控或調整自己以進行學習或學得更好的面向,深入「後設學習」的內涵,而使後設學習的概念更加地豐富與實用。Jackson 並分別從學習、後設學習,以及自我調整學習等既有理論,檢視後設學習概念。
- 寬恕
在人的一生中,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讓自己不快樂、甚至感到痛苦的人、事,這些痛苦就像身上受的傷。有時候,我們受的是小傷,一段時間之後,傷口自然癒合,我們不再感覺痛苦,也慢慢淡忘讓自己受傷的事件;有時候,我們遭受的是嚴重的傷害,它帶來巨大的痛苦,如果不妥善處理,甚至可能長久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 中輟中介教育
學生中途輟學防治與輔導為世界各國處理青少年問題與降低青少年犯罪的重點工作。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1)統計指出,美國每年仍有數以千計的學生沒有完成高中學業。兒童防護基金估算,大約每八個孩子就有一人無法從高中畢業(Childrens Defense Fund, 2001)。美國聯邦政府也將中輟防治列為施政優先,並通過《全面關照兒童法案》(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的立法,兒童及青少年的學校畢業率與中輟率也更加受到關切。文獻指出,為防止中輟生相關問題的衍生,美國自1980年代中期即積極推展「中途輟學預防方案」(dropout prevention program)(楊士隆、吳芝儀、董旭英、林獻情,2003)。
- 學校輔導教師的專業識別
美國學校輔導教師協會(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ASCA)早期即曾將學校輔導教師定義為「服務於學校機構中的臨床專業人員」(ASCA, 1981)。及至1990年代將學校輔導教師視為「在各個教育層級學校,負責組織及支持多樣化輔導方案(counseling program)的實行、協助創造與組織方案,以及提供適宜介入(intervention)的合格專業教育工作者(certified professional educator),而學生、教師、家長與行政人員皆在其服務的範疇內」(ASCA, 1991)。
- 自我調整學習賦能方案
Zimmerman(2002)以Albert Bandura自我效能理論(1986, 1997)為核心,提出自我調整課業學習模式,說明課業學習投入努力或動機的循環調整歷程。自我調整課業學習模式將課業學習活動視為是一個開放的歷程,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的作用和調整,歷經包括預備思考(forethought)、表現或意志控制(volitional control)、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等三個主要階段的循環歷程。
- 學校輔導工作全國模式
學校輔導工作應是有益於全校師生和家長及社區的團隊工作,更應該是學生日常學習環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鑑於過去美國各州各校學校輔導工作長期缺乏一致的識別(identity),導致輔導工作在學校淪為可有可無的配件工作,而未能成為促進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工作,輔導教師也因之而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角色功能,美國學校輔導教師協會遂於2003年提出學校輔導工作全國模式(以下稱全國模式),提供各州各校實施學校輔導工作的架構。
- 課業延宕
延宕(procrastination)或者拖延、延遲,意指無法在預期的時間內完成預定的任務。學生經常無法在預期的時間內完成指定閱讀、家庭作業、課業複習等課業任務,稱為課業延宕。課業延宕的結果不僅降低學習效率,導致學生的課業低成就,甚至造成師生關係的緊張,干擾教學過程。長期的課業延宕也可能成為學生個人的壓力和困擾,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王淳,2001;廖真瑜,2005;Specter & Ferrari,2000)。
- 設喻
在文學領域,譬喻或設喻(metaphor)被視為一種修辭的技巧,其特性乃是透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中的相似屬性,運用某一類具有此相似屬性的事物,來描述另一相似屬性的事物(黃慶萱,2000)。簡單地說,設喻也就是用彼物比喻此物。設喻的效果植基於人類心理的統覺(Apperception)作用,利用舊經驗引起新經驗;通常是以易知說明難知、以具體說明抽象,使人在恍然大悟中驚佩作者設喻的巧妙,從而產生滿足與信服的快感。在修辭學中的設喻修辭,可分為明喻、隱喻、略喻、借喻等四種。
- 作者:(按章節順序排列)
李盛芬、林清文、柯淑惠、賀孝銘、黃莉娟
|
本書目錄
- 「受威脅的自負特質」理論/黃莉娟、林清文
- 後設學習/柯淑惠、林清文
- 寬恕/李盛芬、林清文
- 中輟中介教育/賀孝銘、林清文
- 學校輔導教師的專業識別/林清文
- 自我調整學習賦能方案/林清文
- 學校輔導工作全國模式/林清文
- 課業延宕/林清文
- 設喻/林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