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卷期索引201312 (59:4期)
教育研究集刊
教育研究集刊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本期經過嚴謹審查與編委會討論後共刊登四篇論文:第一篇為問卷調查研究;第二篇屬課程史文獻探究;第三篇為品格教育的哲學探究;第四篇則是高等教育的個案研究。儘管這四篇鴻文大作的研究取徑與內容有所不同,卻都是值得一讀的學術論文。

第一篇論文是由林明地、連俊智兩位合撰的〈國小學校領導動力及其學校效能的差異分析〉,即以臺灣地區國民小學為母群,抽樣調查45所樣本學校,每所學校均抽取具代表性的樣本,分析其在校長轉型領導、教師自我管理及學校領導社群的組合情形,並分析不同領導動力學校之學校效能的差異情形。此研究發現,依學校領導動力各面向之特性,學校可被群集劃分為動態整合學校、行政垂直學校、教師水平學校,以及靜態固著學校等四種類型;在學校效能上,動態整合及教師水平二類學校所呈現的較高,顯著高於行政垂直學校與靜態固著學校;學校領導動力的概念有助於整合校長轉型領導、教師自我管理及學校領導社群所形成的個人與團體領導動力,尤其是它明確地指出校長領導努力的重心最好是透過校長轉型領導營造優質的學校領導社群,進而提升教師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篇論文為宋明娟、甄曉蘭所撰的〈從八年研究實驗課程經驗反思高中課程改革的挑戰〉,特別以美國1930到1940年代初的著名教育實驗「八年研究」(The Eight-Year Study)為例,解析其所涉及的重要課程議題,藉以檢視高中課程改革所面對的挑戰與當有的因應作為。文中首先回顧自八年研究實驗課程的內涵與評價,其次探討八年研究實驗課程經驗中的議題,梳理當時課程改革問題的線索,復次則參照當代課程史學者的觀點,進行高中課程改革議題的批判反思,並藉以檢視、反省當前臺灣高中課程改革應有的課程思維,以期能激發更積極、更周延的課程改革政策與實務作為。在檢視當前臺灣所面臨的高中課程改革問題上,作者提出下列相關的檢討與建議:課程改革之先決條件在於釐清目的、意義與定位;加強教育階段的銜接,重新探討高中課程改革的方向與重點;妥善規劃課程實施的支援系統與評鑑措施;透過「誰獲益」的角度檢視課程改革之價值與影響。

第三篇論文為陳伊琳所撰之〈德行一體說對於品格教育的啟示〉,此文批判性地討論「德行一體說」(the doctrine of the unity of the virtues),也就是經由辯護一種可信度較高的德行一體說,作者致力於消除L. Kohlberg所戲稱品格教育不過是「美德袋(bag of virtues)取徑」的翻版這項疑慮,同時闡明各德行之間的關係。建立在這個批判性論述之上,作者歸結出此學說對於當前品格教育的重要啟示:既然德行之間的整合是德行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則以分隔化的方式來教導各個德行是有問題的,故尚須教導學生處理道德要求多於一種的複雜的道德情境;道德氣質的培養以及各德行所需的(評價性)知識的學習,乃是德行涵養的兩個主要任務;「道德人格的多樣化」獲得此學說的支持,即有德的人實際上是各具特色、多樣類型的,「道德品格的個殊化」這項重要議題也因而獲得彰顯。

第四篇則為謝卓君的〈大學治理轉型與政府角色:荷蘭高等教育系統之個案研究〉,此文採公共政策取徑,分析荷蘭從1980到2005年之間高等教育政策改革的過程,以及國家政府在此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研究結果將荷蘭高等教育治理轉型的經驗分成三個階段,並發現在訴求市場化機制和遠端操控的治理轉型過程中,荷蘭政府並沒有於政策決策過程中缺席,反倒靈活地運用不同治理策略,有效地提升大學品質。最後,此文提出的建議或啟示計有:政府應明確地辨識出國家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需求,果斷地引導高等教育系統進行治理結構轉型,並在必要的時機放權釋能,改採遠端調控模式,甚至進一步調整高等教育機構特質,使其能走向機構自理模式;政府和高等教育機構應共用討論政策目標,一起參與政策工具的協商和選擇,過程中,政府積極促使不同政策參與者的相互合作,主動居中協調夾雜其中的不同訴求,並果斷地擬訂各方政策參與者能夠普遍接受的政策程序;隨著國際化與市場化的發展,有重新思考高等教育治理結構的必要,即必須體認到在探究高等教育改革問題時,過去以二分法區別系統內部與外部的方法已出現侷限。

201312 (59:4期)期所有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集刊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10610 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 No.162, Sec. 1, Heping E.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 Taiwan (R.O.C.)
edber@deps.ntnu.edu.tw +886-2-7749-3892 Copyright 2012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研究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