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出版


 

 
 
卷期索引202503 (20:1期)
課程研究
課程研究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以「學校課程與未來社會」為專題,探討學校課程如何反映並推動社會變革,回顧在步入二十世紀之初,J.Dewey在《兒童與課程》或《學校與社會》等著作即已提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與學觀點,也強調學習者經驗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互動關聯,更以此開啟對學校教育的不同想像。本期專刊以此理念的啟發為出發點,當素養導向課程改革及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倍受重視之際,自主學習與問題解決能力,它們皆為能協助學習者應對未來社會和工作需求。本期專刊從課程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批判性反思、人工智慧應用的課程設計與學習模式等角度出發,期能關注二十一世紀的學校課程變革與未來社會變化之間如何對應?以及可能的問題會是什麼?

本期共收錄四篇主題論文及一篇專書導讀。第一篇論文〈面對未來社會的學校課程改革:歷史觀點的反思〉,作者為楊智穎教授(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學系),該文從歷史觀點出發,探討未來社會變遷下學校課程改革的意涵與挑戰。面對人工智慧、數位公民及全球不確定性因素(如生態災難與疾病流行),國際組織(如OECD與UNESCO)紛紛提出未來教育改革主張,強調核心素養、自主學習及終身教育的重要性。作者分析課程改革的歷史特性與現代挑戰,包括課程改革是否必然進步、不同價值取向的衝突,以及現場實踐的落差。同時也主張未來課程應從封閉式轉向開放式系統觀,兼顧穩定性與彈性,並注重跨領域與創新。鑑於課程改革需突破根深蒂固的教育文化,並積極解決政策與實踐間的差距,作者建議應激發教師創意、建置多方對話平臺、關注權力結構,以及加強實證研究,據以確保未來課程能應對社會挑戰並實現公平與永續發展。

第二篇論文〈教育的數位轉型:數位人文主義的觀點〉,作者為黃柏叡教授(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該文探討教育數位轉型的核心議題,從數位人文主義的視角,分析人工智慧與數位科技對教育的影響,並提出教育應如何應對此轉型。數位人文主義強調以人類為核心,提出數位科技應促進民主與包容、維護人性尊嚴、注重跨學科合作,並應由人類主動塑造其發展方向,而非被動接受技術主宰。作者指出教育數位轉型帶來的六大可能,包括個人化學習、提升教學品質、促進包容性與公平性、提高教育效率、推動研究創新,以及讓教育與時俱進。作者強調數位科技應服務於人類福祉,課程設計需融入倫理與社會責任議題,同時避免技術依賴導致的不平等與價值衝突。除此之外,也應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自主能力,期能參與並塑造更符合人文主義精神之未來社會。

第三篇論文〈運用設計思考促進國小學生探究實作之行動研究〉,作者為洪麗卿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與羅靖姈博士候選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共同執筆,該文透過行動研究,探討設計思考融入國小探究實作教學的過程與成效。研究以苗栗市兩個高年級班級共55名學生為對象,採取觀察、文件分析與訪談等方法蒐集數據,進行校園環境改造任務。研究發現,設計思考五步驟(同理心、定義問題、創意發想、製作原型與測試)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創意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及行動力。在課程設計中,學生透過實地觀察與團隊合作,從校園環境中發掘問題,提出創新改造方案,並實踐解決方案。研究結論指出,設計思考結合探究實作教學,能培養學生同理心、批判性思維與跨領域能力,並對教育實務提供參考。

第四篇論文〈通識課程專業化芻議:以問題意識和課程品質為取徑〉,由陳淑敏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劉柏宏終身特聘教授(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與劉美慧特聘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共同執筆。作者指出臺灣高等教育長期對專業教育的過度強調,導致通識課程被邊緣化與碎片化,主張應以問題意識與跨領域整合為核心,深化課程的學術承載度與內涵,確保通識教育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批判分析的能力,以因應未來社會之挑戰。

本期收錄一篇〈臺灣雙語教育札根進行式:導讀「沃土模式」實作雙手冊〉專書導讀,作者為黃瑄怡副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該文導讀了兩本關於臺灣雙語教育的專書:《雙語教育:沃土模式在臺灣教學現場之實踐經驗》與《沃土模式的雙語教學:教案實例與分析》,聚焦於「沃土模式」在臺灣雙語教育現場的實作與成效。作者另外也點出臺灣雙語教育政策在推行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如資源分配與教學實務間的落差,並提出實徵研究的重要性,以優化「沃土模式」的在地化應用,期望藉由深化模式的實作與研究,回應學生的學習需求並實現教育公平與素養提升的目標。

202503 (20:1期)期所有篇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 © 2014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
課程研究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