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教育研究月刊
- 書號:ERICPOD03
- 定價:250元
- 出版社:高教出版
- 出版日:2012/12
- 版次:1版
- ISBN:
本書介紹
- 學校本位變革之研究(上)
學校本位變革的相關研究指出,大多數學校改進(school improvement)的面向是不易實施及進行管理的(Cuban, 1990;Dimmock, 1999; Kirst & Meister, 1985;Pogrow, 1996; Reynolds et al., 2006; Tyack &Cuban, 2000; Weatherly & Lipsky, 1977),尤其是有關學校教室內教學與學習的變革(Amatea et al., 1996; Cuban, 2003; Elmore,1996; Fuhrman et al., 1991)。
- 學校本位變革之研究(下)
茲將本研究探討之四所位於美國的個案學校說明如下:A校為一所位於新英格蘭地區的私立住宿型高中,共有360位9~12年級學生(其中亞裔學生占13%,非洲裔學生占5%,西班牙裔學生占1%,白種人學生占83%),有40%學生具聽覺障礙,學校共有99位專任教職員(其中41位屬非教職,58位屬教職)。
- 學校永續經營之個案研究(上)
維持長遠的學校成功與為維持短暫(往往是外在加諸的) 的組織目標所需而建立的短期能力不同, 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代表發展組織自我更新的能力,雖然在革新及創新的學校中有一些自我更新的案例,但是文獻很少有永續發展方面的深入研究(Giles & Hargreaves,2006)。
- 學校永續經營之個案研究(下)
在學校轉型之後,有不少位教師因各種因素而離職,其中有大部分是因為擔心要放棄終身職的關係,有部分是因為學區為了要減少解僱人數而提出的退休方案,另外有一些則是因為與校長之間的「相互默契」(亦即不佳的工作表現)而離開。
- 學校本位管理與教育典範轉移之研究(上)
自本世紀初以來,由於國際市場的競爭、經濟全球化、資訊科技的進步及急遽成長的地方社會政治需求等因素,已對世界絕大多數的國家產生重大的影響。面對這些衝擊及挑戰,亞太地區及其他地方於是進行多次的教育改革(Cheng, 2005a, 2005b)。在這些改革中,學校本位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 SBM)常被視為是一種重要的改革途徑,希望在變遷的環境中,透過自主及權利下放的方式,讓學校能夠達到實務上的改進,以滿足利害關係人多元的期望(Abu-Duhou, 1999;Cheng, 1996; Caldwell & Spinks, 1998;Education Commission, 1997)。
- 學校本位管理與教育典範轉移之研究(中)
本研究採橫斷面問卷調查法。在資料蒐集的初期,原有32所香港的中學參與本研究,在完成資料蒐集之後,僅有26所學校順利蒐集到校長、教師及學生的問卷調查資料,有5所學校沒有提供教師方面的資料,還有一所學校則是因為資料嚴重不全被剔除。這31所樣本學校中,有津貼中學及私立中學;有單一性別學校及男女合校的學校;有非常新的學校及具有悠久校史的學校;另外還有位於香港、九龍及新界的學校。
- 學校本位管理與教育典範轉移之研究(下)
如表7所示,學校本位管理落實的程度與學生學習的皮爾遜相關係數介於0.408~0.627,且達0.05的顯著水準。一所學校落實學校本位管理的程度與學生的學習成效、學習的多元思維(其中的三個分量表)及對學校的滿意程度呈現正相關,但與學生的正向學習態度、多元學習方法的應用及另外三個學習多元思維的分量表之相關程度並未達顯著水準(相關係數為0.211~0.337)。
- 香港學校與社區關係之研究(上)
自二十世紀末期起,全世界開始面臨一項前所未有的改變,這股風潮似乎已經撼動了現代社會的根基(Giddens, 1990),例如:都市的大量人口變遷、全球各地工業生產的重新分配、多國企業大舉入侵地方市場、大眾傳播媒體的國際化,以及消費產品引進偏遠地區等現象,都對在地文化與地方社區帶來巨大的壓力(Mittleman,2000)。
- 香港學校與社區關係之研究(下)
過去有關學校與社區關係的研究大都以量化及描述性的研究為主,並且由研究者界定研究問題(Fiore, 2002)。基於學校與社區關係方面的研究尚缺乏深度的質化研究,研究者試圖對學校的成員建立更多且更深入的了解。個案研究的方法有助於保留住維持資料意義所需的脈絡(Berg &Smith, 1988; Yin, 2003),以便從關鍵資料提供者中獲得第一手的資訊,進而對於局內人(insiders)的看法產生更豐富、更詳盡的了解。
- 荷蘭的「有效能的學校改善計畫」(上)
本研究主要之目的在了解影響荷蘭「有效能的學校改善計畫」(effective school improvement,以下簡稱ESI)實施之情境因素。為了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應用Sun(2003)所提出的情境因素模式(共含有10項情境因素及48項指標)來分析荷蘭三個大型ESI 計畫施行的情形。
- 荷蘭的「有效能的學校改善計畫」(下)
在簡要介紹過三個ESI 計畫之後,以下分別以Sun 情境因素模式中的十項情境因素評鑑前文所述的三個荷蘭ESI計畫
- 對校長的信任與學校成果之連結:組織認同與工作投入的中介角色(上)
信任,愈來愈被視為在組織有效操作中的一個本質要素。信任逐漸攀升的重要性來自於這樣的一個事實―它導致了對於個體、團隊與組織的廣泛效益。數個研究已經以經驗的方式建立論述,說明正向的信任是如何在一個更有建設性的工作場所中,直接或間接地顯現出行為和態度(Dirks & Ferrin, 2001),顯現出較高的合作水平(Morgan & Hunt, 1994)、較大的知識與訊息的交換(Collins & Smith,2006)、業務成本的縮減(Dyer & Chu,2003)、成功的更替管理(Albrecht &Travaglione, 2003),以及較優越程度的表現(Dirks, 2000)等。
- 對校長的信任與學校成果之連結:組織認同與工作投入的中介角色(下)
以本研究言之,研究資料是從巴基斯坦東部大城的六所高級中學任教的全職教師們蒐集而來的。在這六所學校中,高級中學全職教師的總數為238 人,因此,共有238 份調查表被分送到這些參與的學校,並分發給應答者,其中,有130 份完成作答並且回覆,回覆率達54.6%。
- 有關學生成果改善之成功學校校長職務的修正模型與概念化結構(上)
五年前,我們檢視了一些使學生成果改善之成功學校領導的文獻與模型,這是關於此研究的旅程起點。當時的研究發現與五所成功校長領導的個案結果結合在一起,最後形成了一個關於成功學校校長的初始模型(Mulford & Johns, 2004)。
- 有關學生成果改善之成功學校校長職務的修正模型與概念化結構(下)
重新被修正與組合的概念化結構,闡釋了之前分析三個模型而來的顯著變項,如何影響三個結果變項的網狀系統。
- 作者:(按章節順序排列)
Mark E. Weston、Alan Bain、Stephen L. Jacobson、Lauri Johnson、Yin Cheong Cheng、Magdalena Mo Ching Mok、Frank Wai-ming Tam、Sun H Jong、R. de.、Aamir Ali Chugntai、Finian Buckley、B. Mulford、H. Silins
- 譯者:(按章節順序排列)
陳錫珍、何佳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