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實務的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

高等教育出版
首頁圖書目錄課程與教學課程實務的分析

為尊重著作權及符合「合理使用」原則,若有PPT或各章授權使用需求,請與本公司洽詢(02-23885899#104)

課程實務的分析
Analysis of Curriculum Praxis
課程實務的分析
  • 主編:高教出版
  • 書號:54JBB01301
  • 定價:280
  • 出版社:高教代理
  • 出版日:2016/01
  • 版次:1版
  • ISBN:9789862661390
  • 主編:高教出版
  • 書號:54JBB01301
  • 定價:280
  • 出版社:高教代理
  • 出版日:2016/01
  • 版次:1版
  • ISBN:9789862661390
本書介紹
  1. 從家課的質與量看香港課程改革的實施
    華人地區深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不少家長及教師都認同「勤有功、戲無益」、「有志者、事竟成」和「鐵柱磨成針」等傳統觀念。因此長期以來,香港學童都面對家課量多、家課深、長時間做家課的問題。2001年,香港特區政府推行教育改革,建議學校適當編排學生家課的數量,從而提升教與學的質素。為求瞭解香港學童家課的質與量是否因家課政策的實施而得以改善,本研究在香港10所小學進行調查,邀請各所學校其中一班五年級學生填寫問卷,統計完成家課的時間和家課類型,並訪問教師瞭解他們在家課設計、家課類型、家課功能等方面的考量。研究顯示,相對於課程改革之前,學生每天花在家課的時間的確減少;然而,大部分家課仍是紙筆練習,以鞏固課堂所學為主,較少有發展性的家課。分析這些研究結果背後的成因,有助於瞭解香港課程改革實施的狀況。
  2. 學校評鑑制度:香港經驗的反思
    近年來,「證據為本」的學校自我評鑑(自評)成為世界潮流。學校自評機制意謂學校可自行評鑑其教育質素,據之不斷自我改進,以期自我完善。香港教育當局近年也把過往由官方主導的視學方式改變為學校自評與外評機制,同時把學校教育目標轉化成為質素「表現指標」,用意是為學校提供一個公平基礎進行自評和與他校比較,激發學校持續進取和履行「問責」精神。研究者藉由參與觀察的研究方式,探究一次學校外評經驗,並透過觀察結果,分析此類學校評鑑措施與課程改革實施的關係,反思該政策能否促成優質教育目標的達成,最後提出建議。
  3. 海外專業志工服務:以雅加達臺灣國際學校成長營為例
    多元文化諮商(multicultural counseling)是近年來諮商專業領域中最重要的議題之一(Sue & Sue, 2003),甚至被視為是心理學的第四勢力(Pedersen, 1991)。海外專業志工服務不僅可實踐專業於志工服務,亦能培育具備多元文化諮商能力的專業助人工作者。本研究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的海外專業志工課程方案為例,說明課程方案發展的歷程並分析此課程方案如何提升志工的國際視野與公民責任感。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師生於2010年及2011年兩度前往雅加達臺灣國際學校,舉行EQ心理成長營及生涯成長營。課程設計除了符合學校定位與教育學院願景之外,也期能培養學生具備團隊合作精神、創新思考、心理專業倫理思辨與實踐、文化尊重與社會關懷之基本素養。海外志工服務與大四專業實習課程結合,融合輔導原理與實務、心理與教育測驗、諮商理論與技術、團體輔導、諮商技巧、生涯發展與輔導等課程,其成效包括:一、增進志工服務學生對於跨文化諮商的專業意識;二、增進志工服務學生對情緒教育、生涯規劃及生命教育的瞭解;三、增進學生設計、帶領營隊及跨文化服務輔導的能力;四、開拓學生之國際視野,培養世界公民責任感;五、增進學生獨立能力與服務熱忱。最後,本研究提出對於未來海外專業志工服務之建議包括:提供海外學校輔導資源、積極鼓勵國內外專業心理衛生服務及增加大學生海外服務機會。
  4. 課程推展體系與協作治理機制的實踐與反思:以中央層級課程與教學輔導組織為例的探討
    課程政策作為一種公共政策,課程推展體系即是一項集體創作與事業,其核心涉及政策、研究與實踐三者相互依存的關係,故為達課程願景與目的,政府部門、大學研究人員與中小學校實務教師三者必須緊密連結、建立共識並相互合作,以建立起夥伴協作的課程治理關係。本研究以課程推展體系中的中央層級課程與教學輔導組織(亦即教育部課程與教學輔導群及教育部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為研究對象,運用 Ansell與Gash所提出的協作治理模型,探討中央層級課程與教學輔導組織作為夥伴協作課程治理機制之一環,如何開展政策─研究─實踐三者整合與協作,其間又面臨什麼樣的問題與挑戰。
  5. 以研究證據為基礎之多媒體學習理論:劍橋多媒體學習手冊之分析
    早期以單機、個人電腦為主的電腦輔助教學,其教學原理大多採用行為主義的概念進行設計;自1990 年代起網際網路快速發展,興起網際網路教學、遠距教學的研究,此階段適逢教育界強調建構主義教學概念,各種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學習模式亦廣泛被應用於網路的學習環境中,如合作學習、情境學習、自我導向學習等。換言之,這時期的研究大都是借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進行探討網路學習的成效,尚未建構數位學習的理論架構。在數位學習研究的氛圍下,認知心理學學者Mayer亦將其研究的焦點從實體課程的學習轉向多媒體學習,並將研究結果建構為多媒體學習理論,於2001 年出版Multimedia Learning 一書,之後與Clark 合著e-Learning and 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2005 年整合其多年的研究結果並邀請相關多媒體研究學者,出版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一書,本書可謂以研究證據為基礎(evidence-based)所建構的多媒體學習手冊,作者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發展多媒體環境中的學習理論,以分析人類如何進行文字(包括印刷文字或口述文本)與圖像(包括插圖、圖表、照片、地圖、動畫或錄影帶)的學習,以及不同媒體呈現方式對學習的影響,同時分析了如何進行多媒體教學設計及如何運用多媒體在不同領域的學習中。
  6. 遷移世代的敘事探究:維妮的故事
    漂流,因而生命有無限可能;遷移,因而生命有如河流般長遠。本文敘事探究描述的是一位臺商子女維妮在中國大陸的教育與文化經驗。從13歲小學畢業後,進入中國大陸的教育體制,維妮在當地求學10年,從中學到大學,求學、就職經歷共有13年之久。維妮,具有不同於臺灣成長的教育經歷,臺商子女面臨哪些成長經歷、認同和自由的選擇,遷移世代具有如何與眾不同的文化特質?我們教育可以關心的是什麼?可以做些什麼?遷移如何造就新的一代?他們又如何思索自己與文化、地方的觀念?女性主義常常批判主流意識的許多看法,多元詮釋和看法與主流不同,並產生新的故事。敘事探究中,研究者與維妮一起探索建構和協商合作她的故事。在後殖民文學中,Naipaul也曾分析自己這樣的文化碰撞,認為認同鬆散的人,反而使自己處於「建構/拆解」、「接納/拒絕」、「同化/異化」的曖昧狀態,卻也使他創作出靈魂的文本,超越國界的人類關懷。瞭解遷移世代具有自我敘說的文本,說出他們的故事,也道出教育中少數族群的位置所在。
  • 作者:(按章節順序排列)
    林智中、鄧詠之、楊思賢、危正芬、林蔚芳、李文富、黃淑玲、王慧玉

本書目錄
  1. 從家課的質與量看香港課程改革的實施/林智中、鄧詠之
  2. 學校評鑑制度:香港經驗的反思/楊思賢
  3. 海外專業志工服務:以雅加達臺灣國際學校成長營為例 /危芷芬、林蔚芳
  4. 課程推展體系與協作治理機制的實踐與反思:以中央層級課程與教學輔導組織為例的探討/李文富
  5. 以研究證據為基礎之多媒體學習理論:劍橋多媒體學習手冊之分析/黃淑玲
  6. 遷移世代的敘事探究:維妮的故事/王慧玉
 
教師服務
合作出版
期刊徵稿
聯絡高教
高教FB
讀者服務
圖書目錄
教育期刊
訂購服務
活動訊息
數位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庫
國際資料庫收錄
投審稿系統
DOI註冊
線上購買
高點網路書店 
元照網路書店
博客來網路書店
教育資源
教育網站
國際教育網站
關於高教
高教簡介
出版授權
合作單位
 
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 © 2011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信箱:edubook@mail.edubook.com.tw 台北市館前路 26 號 6 樓 Tel:+886-2-23885899 Fax:+886-2-23892500